廈門國際郵輪監管新模式呼之欲出
2013-01-07 17:37:19 來源: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2012年1月至11月,靠泊廈門國際郵輪中心碼頭的郵輪突破52航次,旅客突破5.02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32.5%和168.4%。目前停靠廈門的郵輪一般只停靠12個小時,旅客上午下船游覽,下午上船,不在廈門過夜,這種方式便于游客降低消費。
2012年,被稱為廈門郵輪母港建設“元年”。在這一年,靠泊廈門國際郵輪累計達52航次,出入境人數5.02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32.5%和168.4%。其中,兩艘國際豪華郵輪以廈門國際郵輪中心作為母港開始國際航線的運營;5艘國際豪華郵輪首次靠泊廈門。在被稱為“綠色朝陽產業”的郵輪經濟蓬勃發展之時,我們同時看到了一套立體、全新的國際郵輪監管模式正在成形。
隨船檢疫:通關時間減一半
2012年10月13日,“海洋航行者”號國際郵輪從韓國濟州島出發,滿載2900多名旅客前往廈門。此次與以往不同的是,首次有了隨船檢疫官。
此前,6月17日,“海洋航行者”號到訪廈門時,通關用時近4個小時。為加快通關速度,廈門檢驗檢疫局為再次造訪廈門的“海洋航行者”號量身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監管模式,派出被船方和廣大旅客親切地稱為“深海檢疫官”的隨行檢疫人員。在航行過程中,隨船檢疫官全程動態跟蹤船員及旅客的健康狀態,完成對郵輪公共環境衛生、客艙、船員宿艙、廚房、餐廳以及配餐間、垃圾的分類及存放、病媒昆蟲等的檢疫工作。由于船舶檢疫工作在航行途中已經完成,靠泊后的通關時間縮短了近一半,不但為船方節省了成本,更是得到了旅客的好評。
動靜結合,亦動亦靜。根據郵輪航線和船舶情況不同,廈門局還專門推出與隨船檢疫配套的船舶錨地檢疫模式。即:針對中小型定期航線郵輪采取錨地檢疫的方式,檢疫官在錨地等待郵輪到來;對大型國際郵輪,則仍舊主動“出擊”,以隨船檢疫法解決旅客量較大和快速通關瓶頸。
智能查驗:旅客過境零等待
一位老檢疫官算過這樣一筆賬,一艘滿載3000名旅客的郵輪入境,如果每名旅客通關需要15秒鐘的話,那就總共需要750分鐘,也就是12.5個小時。這對于國際郵輪旅客來講是無法想象和忍受的。
如何好中求快?僅僅依靠某一種監測(產品庫 求購 供應)工具或監管手段是無法實現的。為此,廈門局專門建立一套有關出入境人員衛生檢疫的智能查驗系統。這套系統主要包括巡檢系統、監測系統、處置系統。巡檢系統利用登輪檢疫、視頻監控(產品庫 求購 供應)、醫學巡查等設施和措施,實現對到港旅客的前期動態掌握和疫情風險分析;監測系統融合了遠紅外自動跟蹤測溫、核與輻射監測、視頻采集、“全球眼”監控等功能的智能查驗臺,實現對旅客無干擾、零等待式無縫監控;處置系統包括診察室、負壓隔離室、負壓擔架、急救設備等,作為保障力量加強對傳染病染疫人或嫌疑人的初篩、流行病學調查和移送醫院前的隔離觀察,提高了應急處置的效率和能力。
擁有這套如此完整的智能查驗系統,他們對于3000名同期抵達郵輪口岸的旅客,衛生檢疫時間均控制在2.5小時以內,真正實現了高效、便捷和安全。
聯防聯控:應急環節無縫隙
國際郵輪業務井噴式增長,考驗著僅僅依靠口岸檢驗檢疫一家“單打獨斗”的舊模式。廈門局以創建“國際衛生港口”為抓手,借助地方資源走出一條聯防聯控的效能監管之路。一方面加強口岸檢疫設施和技術支撐能力建設,另一方面則著力推進縱橫兩個方面的聯防聯控。
縱向上,與地方衛生當局、臺灣疾病控制部門、急救部門、傳染病醫院等簽署重大傳染疾病防控工作聯絡協作機制及轉運排查協議,實現應急處置各環節的無縫銜接和機制化運營。橫向上,與口岸聯檢部門、代理部門、船方、口岸醫療急救等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在碼頭建設了應急指揮中心。
聯防聯控機制明確了有關各方在應急處置中的分工以及在職責范圍內的快速應急反應,并且通過應急指揮中心將各方信息進行匯總,實現統一調配。此舉既實現了應急處置各關鍵要素的集中管理和密切配合,也提高了口岸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應急處置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鏈 接
郵輪產業是一種新型的高端海洋旅游業態,相比傳統的散貨貿易、集裝箱貿易,國際郵輪產業是一個潛力巨大的綠色產業,低能耗、無污染、高附加值是它的最大特點,素有“水上黃金產業”之稱,能夠產生1∶6~1∶10的帶動效應。目前,上海、天津、廈門、三亞、海口等沿海港口城市已經建成或正在積極籌建國際郵輪碼頭,吸引大型國際郵輪靠港,帶動郵輪經濟發展。在這種競合發展的態勢下,我國東部沿海的郵輪港口布局已具雛形,聯動效應呼之欲出。其中,上海憑借其完善的城市功能、扎實的產業基礎、巨大的市場需求、完善的立體交通網絡以及豐富的旅游資源成為我國郵輪產業發展的中心。
值得關注的是,郵輪制造業可以以1∶40的高比例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共同發展。2011年3月,國家發改委頒發《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將豪華郵輪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建造納入國家鼓勵類產業目錄中。有政策支持和產業優勢的雙重吸引力,各地政府均在積極探索郵輪的設計和制造。日前,廈門環球郵輪有限公司與廈門船舶重工(位置 評論 新聞)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國內第一艘自主建造郵輪委托建造協議。郵輪總噸位10萬噸級,總投資約31億元人民幣,預計2018年10月正式下水運營,專家認為它的建造填補了國內郵輪建造的空白。廈門擁有自主郵輪后,不僅可以節省國際郵輪高昂的包租費,同時在航線設計、航線申請等方面都會主動得多,這將大大增強廈門郵輪母港的吸引力。